第18章 用人先识人,驭人先驭心——读懂和掌控下属心理的策略-《观色 观行 观心:读心术大全集》


    第(1/3)页

    心理学家莫利儿曾说过:“人是心理的动物,其情绪、价值、思考、意念和抉择莫不被环境、教育和经验所左右。”由于组织的主体是“人”,人们在管理的过程中,对事务的观点不尽相同,对利害的反应也不一致,其心理的变化、情绪的高低,都将会刺激其行为。同时,人与人之间的相处、人与事的调适,也都易受到主观意识的影响,招致许多非常情所能理解、非常理所能衡量的纷扰,故“用人”与“心理”二者之间,实是具有一种互动的因果关系存在。

    观人用人一定要用的12条准则

    春秋时期齐桓公称霸的时候,有一位功不可没的宰相管仲。管仲是个足智多谋的人,他早在公元前七世纪的时间就提出了观人、用人的十二条准则,用现代语言可以表述如下。

    1.妒忌心强的人不能委以大任

    心理易不平衡的人,也就是妒忌心特别强的人。一般的人,难免会妒忌别人,这也是正常的一种表现。因为有时候这种妒忌可以直接转化为前进的动力,所以也不能说妒忌就一定是消极的一种表现。但是如果妒忌心太强了,就会产生怨恨,从而觉得他人是自己前进的最大障碍。到了这种地步,他们往往就会做一些过激的事情,甚至于愤而谋叛也毫不为奇。

    俗话说:“宰相肚里能撑船。”而这种人气量太小,绝对不是一个良好的领导者,更不能委以重任。三国时的周瑜不能不说是一位帅才,可就是因为妒忌心太强而栽了跟头。

    2.目光远大的人可以共谋大事

    所谓有抱负的人也就是眼光相当远大的人。人具有不同的眼光,有些人比较急功近利,只顾眼前利益,往往一叶障目而不见泰山。虽然这样的人也有可能做出一些成绩,但是却缺少一种对未来把握和规划的能力。如果你本身是目光远大的人,对自己的事业发展有一个很明确的定位而只需助手的话,那么这种人倒是很好的选择,因为这类人最适合于指使运用,以发挥他的长处。相反如果你想找一个能共谋大事的搭挡,并且这个搭挡能在某些重大问题上提出卓有成效的见地,那么你就必须寻找一个有远见、能预测未来的人。这样的人是老板的“宰相”和“谋士”,而不仅仅是助手,如果老板能找到这样的人,那么对本身事业的发展是极具优势的。

    3.前顾后忧的人能担当重要的任务前顾后忧的人往往能居安思危,思维比较缜密,考虑到各种情况和结果,而且很明白自己的所作所为,所以也就很有责任感。这种人往往很会做自我反省,善于总结各种经验教训。

    他们的工作一般是越做越好,原因是他们总能看到每一次工作中的不足,以便于日后改进。

    如此精益求精,成果自然也就很突出。虽然有时候这类人会表现得似乎优柔寡断,但从另一角度来说,这正是一种负责任的表现。所以作为领导,大可放心地把一些重要的任务委任于他。

    4.千万不要亲近性格急躁的人

    有一种人是受不了一点点的挫折,常常会因为一些细小的失败而暴跳如雷并自怨自艾。

    这样的人似乎是个完美主义者,但其实骨子里是个只知道追逐眼前名利的人。他们做事往往毫无计划,贸然地采取行动,事情失败后又只会怨天尤人,从不去想失败的原因。如果你遇到的是这样的人,那么就该远离他,以免最终受到他的牵累而后悔不及。

    5.决不可以重用偏激的人

    过犹不及,太过偏激的人往往缺乏理智,而且容易冲动,非常容易把事情搞砸。这正如太偏食的人身体不会健康一样,思想如果过于偏激,就不会成大事。这种人总是把事情做向某一个极端,等到受阻或失败,又把事情做向另一个极端。这也正如理想和现实的关系,理想往往是瑰丽的,不断地引发人们去追求,但是如果缺少现实的依据,理想也只能是空中楼阁。相反,如果满脑子考虑的都是杂碎的现实,那么终会被淹没在现实的海洋里而不能自拔,最终陷入没有理想指导的惘然之中,所以凡是要成大事,都必然地把二者结合起来,才不至于劳而无功。

    更糟糕的是,偏激的人也是最容易惹是生非的,往往会由于一时性起而挑起一些事端,最终搞得无法收场。你如果发现身边有这样的人,千万不要重用他,以免去一些不必要的麻烦。

    6.善于做大事的人就一定能受到别人的尊敬人的层次是不一样的,一个协调的公司就像一支球队一样,必定有相互合作,也必定有明确的分工。有这样一些人,他们对于手边的本职工作干得兢兢业业,不辞劳苦。对公司来说他们是一笔可贵的财富,但是老板却不能因为这些而把重大的任务交给他们。有些人是只能做小事而不能期望他们做大事情。因为这些人往往偏重于具有某一技术细节的才能,却缺乏一种统御全局的才能,所以决不能因为小事办得出色而把大事也交给他们来做。善于做大事的人作风犀利,能够游刃有余地安排、处理各种关系,起的是一个核心的作用。他们必然受到人们的尊敬。善于做大事的人不一定能做小事,而小事做得出色的人也不一定就能做大事。所以要明辨这两类人,让他们各司其职,分工协作,以取得最大的效益。

    7.一定要耐心期待大器晚成的人

    有些人很有一些小聪明,往往能想出一些小点子把事情点缀得更为完美。这类人看上去思维敏捷,反应灵敏,也的确十分能讨人喜欢。但是也有另一些人,表面上看并不聪明,甚至有点傻,却往往能大器晚成。

    对于这类大智若愚的人,你一定要有足够的耐心和信心来期待他们做出大的成就来,决不能由于一时的无为而冷落他们甚至遗弃他们。因为这类人往往能预测未来,注重追求长远的利益,而既然是长远的利益,也就并非是一朝一夕所能达到的,必然是一场持久战。信任他们并给以重任,你就能取得最后的辉煌,而不至于让此类宝贵的人才如流星般地陨落。

    8.轻易就断定没有一点问题的人是极不牢靠的人无论大事小事,一定存在着各种复杂的问题,没有问题,事情也就实质上不成其为事情了。做事情的实质也就是解决这个或那个问题。

    如果一个人轻易就断定没有任何问题,这至少表明他对这件事看得还不够深入,或许还根本不了解。这种对事情简单化的草率作风也是极不牢靠的一种表现。如果让他来做一些重大的事情,那得到的也只能是一些无用的结果或根本就不用做也能知道的结果。所以这种人说的虽然常常是豪情万丈,很鼓舞人心,却不可轻易相信他,否则上当的只能是自己。

    9.善于区分有些小功劳的人

    你也许会很重视一些为你的事业做出巨大成绩的人,而忽视一些只有小成绩的人。其实在这些人当中,也是有不同的层次要加以区分的。这当中的有些人的确是只能解决一些小问题,一旦碰到稍大一些的问题,就会束手无无策。但是也有一部分人,他们做出的贡献看似比较小,然而实质上解决的大都是一些还处于萌芽状态的小问题,如果这些小问题一旦变成大问题,那么就会对整个公司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。

    所以这些人做的看似小的功劳实际上则不小,而且这也说明了这些人具有比较长远的眼光,做事情比较讲究预防性。如果你能用敏锐的眼光找出这些人并委以重任的话,他们可是你一比不小的财富。

    10.拘泥于小节的人一般不会有什么大成就有句话叫“大行不拘小节”,做任何事情,有得必有失,其实就要看利大还是利小,想取得一定的利益,必然要建立在舍弃一部分小利的基础之上,如果一个人总是在一些小节上争争吵吵,不愿放弃的话,也就终难成其大业,只能在一个小圈子里兜来兜去,永远也无法脱身。11.轻易就许诺的人一般是不可靠的,万不可信任除非有很大的把握,一般人对任何事是不可能许下重诺的。因为事情的发展往往不会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,各种不可能预料的情况都有可能出现,所以一个负责任的人不会轻易许诺。而相反有一类人,随口就答应,表现得很自信,到头来却不能完成使命,这种人还常常为自己轻易打下的保票找出各种理由来推诿搪塞,这种人是不可信任的。

    12.说话很少但说的话很有分量的人定能担当大任口若悬河,滔滔不绝的人未必就是能担大任的人,而且这种人常常并没有什么真才实能。

    他们只能通过口头的表演来取信别人,抬高自己。

    而真正有能力的人,只讲一些必要的言语,而且一开口就常常切中问题的要害。这种人往往谨慎小心,没有草率的作风,观察问题也比较深入细致,客观全面,做出的决定也实际可靠,获得的成果也就实实在在。所谓的“真人不露相,露相非真人”讲的就是这种情况。

    掌握管理中的心理效应好用人

    传统的管理理论,将职工当做管理的工具,把个人在工作上的种种努力视为当然,并不认为个人的心理因素对管理成败存在影响。事实上,组织既是由“人”所组成的集合体,任何组织不管工作科学化、专业化到何种程度,都不能把人与机器用同样的方法去处理,因为“人”有灵性、有意识和心智。

    因此,一个管理者,必须从人性的观点用人、驭人,从心理的分析知道其行为的原因,从外部的刺激反应了解他需要满足的层次与内涵,进而多关切、多尊重、藉以激发其生命共同体的团队精神,唯有这样,才有可能成为成功的管理者。

    尤其是在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中,各级管理者如果能够灵活运用和处理一些心理效应,就能充分调动被管理者的积极性,使人尽其才、才尽其能,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管理效果。

    1.贝尔效应

    英国学者贝尔天赋极高,曾经不止一个人预计说,如果他毕业后进行晶体和生物化学的研究,一定会赢得多次诺贝尔奖。但他却心甘情愿地选择了另一条道路——甘当人梯,提出一个个课题,指引别人进行研究,登上一座座科学的顶峰。于是有人把他这种甘为人梯的行动称为“人梯效应”,也称作“贝尔效应”。

    宋朝太尉王旦曾经专门在皇帝面前夸赞寇凖的长处,推荐他为宰相,但寇凖却多次在皇帝面前痛陈王旦的缺点。

    有一天,皇帝忍不住对王旦说:“你虽然夸赞寇凖的优点,可是他经常说你的坏话。”王旦却说:“本来应该这样。我在宰相的位子上时间很久,在处理政事时失误一定很多。寇凖对陛下不隐瞒我的缺点,愈发显示出他的忠诚,这就是我看重他的原因。”

    有一次,王旦主持的中书省送寇凖主持的枢密院一份文件,违反了规格。寇凖马上将此事向皇帝汇报,使王旦因此受到责备。然而事隔不到一个月,枢密院有文件送中书省,结果也违反了规格,办事人员兴奋地把这份文件送交王旦,以为王旦定会报复寇凖,可他没有这么做,而是把文件退还给枢密院,希望他们修正。对此,寇凖十分惭愧,见到王旦时便恭维他度量大。后来,寇凖升任武胜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,寇凖感谢皇帝对他的了解。不料皇帝却说:“此乃王旦的推荐。”寇凖更加敬服王旦。

    王旦做宰相十二年,推荐的大臣十几个,大多很有成就。王旦身上体现出来的,就是现代人所说的贝尔效应。其实,也不妨叫做“王旦效应”。

    管理者应该向贝尔和王旦学习一下,自觉运用贝尔效应。一个成功的管理者,应该以国家和民族大业为重、以单位和集体利益为先,发扬伯乐精神和人梯精神,慧眼识才、努力养才、放手用才。

    2.鲶鱼效应

    以前,挪威人在海上捕得沙丁鱼后,希望鱼能活着抵达港口,因为活鱼比死鱼的价格高好几倍,然而只有一艘渔船能成功地带活鱼回港。人们纷纷探访,想知道这位船长是怎么做的。可他严守成功秘密。直到他死后,人们打开他船上的鱼槽,发现和别人的没有什么不同,只不过里面多了一条鲶鱼。百思之后终于明白,原来鲶鱼装入鱼槽后,由于环境陌生、生性好动而四处游荡,偶尔追杀沙丁鱼。沙丁鱼则因发现异己而紧张不已,四处逃窜,把整槽鱼搅得上下浮动,也使水面不断波动,从而氧气充分。如此这般,就能保证沙丁鱼活蹦乱跳地运进渔港。这就是所谓的“鲶鱼效应”。

    在管理中运用“鲶鱼效应”,是指当一个组织内部人浮于事、缺乏效率等情况下,在内部挖掘或从外部引入一些“鲶鱼”。通过提升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,来带动和刺激组织的其他人员,从而在组织内部形成一个人人向上的良好竞争氛围。这里的“鲶鱼”是指那些个人素质高、业务能力强、有着较强的个人感召力的业务骨干。他们在组织中可以拥有一定范围内的权力,但他们常常运用的却是非权力领导力,依靠个人魅力去带动和激励组织中的其他人员。

    “鲶鱼效应”在管理中的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:带动作用和刺激作用。带动作用,是因为那些“鲶鱼”有着较高的个人素质、较强的业务能力和较强的个人感召力,周围的人群总是在关注着他们、不知不觉地仿效并追随他们。刺激作用,是因为“鲶鱼”积极向上、能力强,能够获得比其他人更多的领导关注、支持和更好的待遇,会给组织内其他人群带来压力,从而刺激他们的自尊心,若再辅以得当的引导,就会出现“比、学、赶、超”的良好工作氛围。

    3.罗森塔尔效应

    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:他考察某所学校,随意从每班选出三名学生,共十八人,将他们的名字制作成一张表格交给校长,很严肃认真地对校长说:经过科学测定,这十八名学生都是高智商人才。半年后,他又来到那所学校,竟然发现选出的那十八名学生全部脱颖而出。这十八人后来也都在不同的岗位上取得了很好的成绩。人们把这种现象反映的心理效应称为罗森塔尔效应(亦称“皮格马利翁效应”)。

    一个成功的管理者,应该充分运用罗森塔尔效应。这就要求,管理者对下属要投入感情和期望,进行特别的诱导,使他们能最大程度地发挥自身的主动性、积极性和创造性。例如,管理者在布置某项工作时,应该对下属如是说:“我相信你一定能办好”“你们能够胜任这项工作”等等。如此一来,下属就会积极向你的期待迈进,自身的能力也会很快有所进步。

    4.马太效应

    《圣经·新约·马太福音》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:主人要外出,临走前把家产分给三个不同才干的仆人,分别是五千两、二千两和一千两银。那个领五千两银的随即去做买卖,又赚了五千两;领二千两的也赚了二千两;唯独那个领一千两的把银子埋到地里。主人回来,对前两位大加赞赏,用原数奖励他们,却把第三位仆人的银子收回来奖给了第一位。随后告诉他们:凡是有的,还要加给他,让他有余;没有的,连他所有的也要夺回来。这个故事反映的现象被人们称为马太效应。

    对于企业管理,马太效应包含了三点启示:(1)要根据每个人的实际能力,量才施用,把最合适的人放在最合适的岗位。量才施用是企业用人应遵守的黄金法则。

    (2)要引导人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,树立竞争意识,引入竞争机制。只有在竞争的环境中人才的潜力才会被激发出来,企业才会有不断的创新,才能拥有持久的竞争力。

    (3)要运用目标激励机制,奖勤罚懒、优胜劣汰。不过在运用过程中,要掌握分寸。

    对企业经营发展而言,马太效应则告诉我们,要想在某一个领域保持优势,就必须在此领域迅速做大。当你成为某个领域的领头羊的时候,即使投资回报率相同,你也能更轻易地获得比弱小的同行更大的收益。而若没有实力迅速在某个领域做大,就要不停地寻找新的发展领域,才能保证获得较好的回报。

    5.海潮效应

    天体的引力会影响大海的涨落,引力大的时候会出现大海潮,引力小的时候会出现小海潮,引力太弱的时候则不会出现海潮。这种现象被人们称为海潮效应。

    俗话说的“乱世出英雄”,其实就是海潮效应的写照,因为“乱世”的时候,社会需要人才、时代呼唤人才,人才就会脱颖而出。现在我们国家处于快速发展时代,需要大量的人才,人才群体便会快速成长起来。

    海潮效应对于管理也有重要的意义。一个组织要生存和发展,管理者必须通过调节人才的待遇等措施,实现人才的合理配置,加大组织的人才吸引力。不妨学习一下很多知名企业的管理口号:“以待遇吸引人,以感情凝聚人,以事业激励人。”

    6.酒与污水效应

    如果把一匙酒倒进一桶污水中,你得到的是一桶污水;如果把一匙污水倒进一桶酒中,你得到的仍是一桶污水。这就是酒与污水效应。

    几乎在任何组织里,都存在几个难缠的“人物”,喜欢到处搬弄是非、传播流言、破坏组织内部的和谐……他们似乎生下来就是为了搞破坏。他们具有惊人的破坏力,就像果箱里的烂苹果,如果处理不及时,会迅速传染,把果箱里的其他苹果也弄烂。一个正直能干的人进入一个混乱的部门可能会被吞没,而一个无德无才者能很快将一个高效的部门变成一盘散沙。你或许诧异,为什么破坏者能力这么强?其实一句话:破坏比建设容易。一个能工巧匠花费时日精心制作的陶瓷器,一头驴子一秒钟就能毁坏掉。

    组织系统是建立在相互理解、妥协和容忍的基础上的,故而也很脆弱,很容易被侵害、毒化。因而,作为管理者,应该注意寻找组织内部的“污水”“烂苹果”或“驴”,并马上把它清除掉。

    7.首因效应

    一位心理学家对大学生应聘者做过这样一个实验:让两个大学生都做对30道题中的一半,但是让大学生甲做对的题目尽量出现在前15道题,而让大学生乙做对的题目尽量出现在后15道题,然后让决策者对两个大学生进行比较:谁更聪明?结果发现,决策者认为大学生甲更聪明。这就是心理学讲的首因效应。

    首因效应职场上到处可见,“新官上任三把火”“早来晚走”“恶人先告状”“先发制人”“下马威”等,都是想利用首因效应占得先机。

    首因效应有负面作用,容易使一个人对另外一个人的评价有失偏颇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:一、以貌取人。对仪表堂堂、风度翩翩的容易得出良好的印象,而其缺点很容易被忽视。

    二、以言取人。那些口若悬河、对答如流者往往给人留下好印象。

    管理者应该避免首因效应的负面作用。比如在选拔人才时,不可仅凭第一印象取舍,而应该既听其言、观其貌又察其行、考其绩,进行综合评价。

    8.奥卡姆剃刀效应

    14世纪,英国奥卡姆的威廉对无休无止的关于“共相”“本质”之类的争吵感到厌倦,主张唯名论,只承认确实存在的东西,认为那些空洞无物的普遍性要领都是无用的累赘,应当被无情地“剃除”。他主张:如无必要,勿增实体。这就是常说的“奥卡姆剃刀”。这把“剃刀”曾使很多人感到威胁,被认为是异端邪说。威廉本人也受到伤害。然而,这并未损坏这把“刀”

    的锋利。相反,经过数百年越来越快,并早已超越了原来狭窄的领域而具有广泛的、丰富的、深刻的意义。

    事情总是朝着复杂的方向发展,复杂会造成浪费,而效能则来自于单纯。在你做过的事情中可能绝大部分是毫无意义的,真正有效的活动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,而它们通常隐含于繁杂的事物中。找到关键的部分,去掉多余的活动,成功并不那么复杂。

    在企业管理中,奥卡姆剃刀效应可进一步深化为简单与复杂效应:把事情变复杂很简单,把事情变简单很复杂。启示我们:在处理事情时,要顺应自然,不要把事情人为地复杂化;要把握事情的实质、主流,解决最根本的问题。

    9.晕轮效应
    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