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4章 武举的必要性-《我在大明长生久视》


    第(1/3)页

    这段时间又发生了许多事,李贤因身体不佳三次请辞后,告老还乡。

    连中三元的商辂补充进来,内阁一把手由陈文担任,不过吏部尚书却悬而未决,没了吏部天官加持,内阁首辅也就成了有名无实。

    内阁跟六部的联系,再次被掐断,泾渭分明。

    小恒子出了皇宫,不过朱见深对其很优待,在中官村给其购买了一片地,并建了宅院,还赏赐了不少钱财。

    新任司礼监掌印太监,改换成了一个叫怀恩的人。

    与此同时,万贞儿也封了贵妃,百官却出奇的没有打闹,朝局短暂平静下来,至少表面上如此。

    四月初,朱见深下达了登基以来,第一次正式诏书,加征商税。

    准确来说,此诏书并未下达,因为到了礼部就卡那儿了,继而百官闹腾起来。

    大骂皇帝不体恤黎民百姓,称加征商税最终损害的是百姓利益,而非商贾。

    这一点,他们倒也不是胡说,加征商税,确实会一定程度上损害百姓利益,只不过…商贾受损更重。

    但这就是大明的官场,在庙堂上,百姓是最重要的,但在民间……呵呵。

    百姓往往只是他们的筹码,用以对抗皇权,为自己谋私的筹码。

    非但如此,他们还善于在民间制造舆论,百姓愚昧,往往会觉得满朝忠臣,皇帝昏庸,残暴,不顾及他们死活。

    到头来,百姓只得到一丁点实惠,甚至都没得到实惠,但都会感念谁谁谁的好。

    而皇帝……却永远是挨骂的那个。

    在这个皇权不下乡的时代,地方官员可操作性太强了,加之他们和朝中官员关系密切,到头来妥协的大多是皇帝。

    除非……如朱元璋那般,根本不逼逼,说砍你头没商量。

    但朱见深不是朱元璋,即便他想那么做,也没那个政治土壤,如今的大明,已经不是洪武年间的大明了。

    诚然,它变得更好了,更强大,更富足;然,它也变得更坏了,更腐败,更黑暗;大明依然是那个大明,却又发生了巨大转变。

    称不上坏,但也算不上太好。

    可就是这样,它依然可称作盛世,因为新作物的引进,百姓不用饿肚子了,因为海商的开启,百姓也有了活计。

    在封建王朝时代,对生活在这时代的百姓来说,它就是盛世,即便它有很多阴暗,但它依然是。

    没办法,历朝历代都是这样……都习惯了。

    这样,已是极好。

    …

    朱见深妥协了,最后只象征性加征了一成商税,百官也没有过于得寸进尺,诏书很快颁布下去,得以实行。

    就这样,朱见深又成了好皇帝,体恤黎民百姓的好皇帝。

    事实上,现在的大明虽然富足,但朝廷却很穷,因为随着生活改善,劳动成本也提高了。

    最直观的体现就军队,以前有饭吃,再随便给俩小钱,就能让人卖命,但现在行不通了,有了更好的选择,谁也不想再过脑袋别裤腰带的日子了。

    以前他们没得选,现在他们想过安逸的生活。

    这没错,但问题是都想过舒坦日子,最后的结果,必然是谁都过不上舒坦日子。

    李青也在思索对策,却毫无头绪,从表面看,最理想的策略就是废除军户制度,改募兵制。

    但募兵制也有个重大缺陷,那就是太烧钱了,真要那么做,仅是额外支出的白银,每年都多达数百万两。
    第(1/3)页